
中國高校科技-2018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

“多方位跨區產學研,打造電力裝備‘中國制造’新名片”

“鎂合金零部件同步開發與集成應用”

“輸氣管道全方位三軸三維超高清晰漏磁內檢測技術研究”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編,中國高校科技雜志社出版的《中國高校科技-2018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正式刊發,這是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繼在2017年出版《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經典案例集》后,時隔兩年對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工作的又一次總結。我校三項產學研優秀案例榜上有名。
經教育部專家組評審,我校申報的三項產學研優秀案例從數百所高校申報的近千項產學研合作案例中脫穎而出,最終攜手入圍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經典案例集,其中,林莘教授負責的“多方位跨區產學研,打造電力裝備‘中國制造’新名片”案例位列“科技創新十大推薦案例”專欄之首;劉正教授負責的“鎂合金零部件同步開發與集成應用”和楊理踐教授負責的“輸氣管道全方位三軸三維超高清晰漏磁內檢測技術研究”兩項案例也成功入選“優秀案例”專欄(全國僅66項)。
案例的入選充分體現了學校近年來在校地校企間科技成果轉化、聯合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系統地展現了近年來我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進一步堅定了學校繼續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決心,激發了全校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研究、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學校向“雙一流”建設目標邁進夯實了基礎。
入選案例簡介:
多方跨區產學研打造電力裝備“中國制造”新名片
沈陽工業大學與中國電科院、平高集團、新東北電氣組成了堅實科研團隊。研究團隊依托在高壓開關理論與應用基礎方面的積累和團隊的精誠協作,通過跨地區多方產學研協同攻關,掌握了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壓開關設備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這些項目成果獲得了省部級多項獎勵,在實際應用中也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顯現了極大地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依托項目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管理和科研人才,也為畢業生就業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本合作打破以往的單一合作模式和地域局限開創了多方跨區產學研合作先河,在合作中充分發揮了高校的溝通橋梁作用,顯著提高了高壓開關設備制造水平,通過與各企業的合作在提高科研院所及企業科研水平的同時推動了沈陽工業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鎂合金零部件同步開發與集成應用
沈陽工業大學在與上汽集團、威海萬豐鎂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過程中,立足于我國的生產實際,基于鎂合金的材料和工藝特征,與自主品牌卡丁賽車、傳統能源及新能源轎車的研制和改型同步,通過幾十個鎂合金零部件的設計、制造與應用,實現了這些車型的輕量化,為鎂合金在汽車等具有輕量化需求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示范,同時也實現鎂合金零件與自主品牌新車型、動力系統和轉向系統的同步開發,從源頭上推進鎂合金在汽車上應用的作用和效果,培育我國鎂合金應用的自主創新能力,擴大鎂合金在汽車等交通工具上的應用。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常用結構金屬材料中最輕的材料,鎂合金用于車輛將顯著地減少其啟動慣性,并節省燃油消耗 ,減少環境污染,因其產生的極大的效益所以需要大力推廣。
輸氣管道全方位三軸三維超高清晰漏磁內檢測技術研究
沈陽工業大學在與中石油集團西部管道分公司的合作中進行了輸氣管道全方位三軸三維超高清晰漏磁內檢測技術研究,通過管道周向勵磁和軸向勵磁漏磁檢測相結合,實現了對管道缺陷全方位的完整檢測,保證了國家能源命脈原始信息資料的安全,為國民經濟運行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貢獻,對于我國油氣管道事業的發展及保障西部能源戰略通道的安全平穩運行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該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突破了原有設備限制,實現了軸向缺陷、管體裂紋和焊縫裂紋的有效檢測,填補了國內管道內檢測領域的技術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獲得了國內多項科技成果獎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此次合作不僅為油氣長輸管道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也帶動了學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對學科的發展建設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推進學校產學研合作、提高核心競爭力、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了重要貢獻。